九江不仅是长江重镇,同样也是湖北、安徽、江西三省通衢,是绝对的战略要冲。
只要隆科多顺江而下,必须经过九江,且必定要拿下九江。
否则,不论接下来过彭蠡口入鄱阳湖,进兵南昌。还是顺江而下,直取江南腹地,都有腹背受敌,被明军包饺子的风险。
黄殿又不是不懂军事,自然知道这点,所以也是抓紧时间拼命的往九江城里头塞人塞物资。
缩头乌龟,据城死守的确是最佳选择。
主动迎战那是纯扯淡!
更不能撤。
本来就是新兵,士气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临场肯定得出纰漏。
只要黄殿敢撤,哪怕告诉士卒这是战略转进,也会极大损伤士气。
而且,最紧要的是,明军能撤,九江城中的百姓可撤不了。这么短的时间,明军根本无法将百姓全部带走,带一半都够呛。
且不提隆科多本人会不会爱民如子,这可是打仗,自然是以给敌军造成最大损失为优先。
但凡九江城落到清军手里,无非就是屠城和挨个砍头的区别。
所以,九江不能弃,弃了就完了。
不过黄殿也非是一味死守,自己打不了硬仗,但是其他军的友军可就不一定了。
只要他能拖住清狗,说不准这还是一次难得的战机?
事实证明,黄殿的谨慎不无道理。
隆科多这次虽只带了五万大军,但这五万大军严格来说,却几乎没有多少新兵。
淮军两万、新军三万,还有五千八旗步军随从。
兵甲齐备,粮草充足,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隆科多手头上的精锐了。
隆科多也已经跟明军交手过好几次了,早就明白那种新兵或者旧式绿营兵对大战不仅毫无帮助,反而还会冲垮自己的本部主力。
常州那一战,到现在他还记忆犹新。
哪怕是试探性进攻,不带着精锐来,万一溃败了,自己连走都走不了。
尤其是那两万淮军,作为先前攻打池州的主力,虽然最后没能打下来,但这都是在于隆科多急着走,不可否认其战力。
听闻此番是来收复安徽,为了回家,这些淮军将士可谓士气高涨。
……
隆科多大军自武昌出发,顺江而下,途经黄州府,稍作停歇补给,并在此构筑了后勤补给线。
三月出发,到了快四月,清军才进抵武穴。
没有遇上明军长江水师,清军长江水师突破武穴,沿江而下。
过城子镇,也不去攻打,直接就这么堂而皇之的进兵九江府。
明军水师的问题开始初步显现。
伴随着地盘日益扩大,区区四百条战船的明军水师已然不足以应对庞大的海防压力。
南澳岛、琼州府、澎台路、宁厦两港、淮水防线、长江水师等等。
这么一分,四百条船很多吗?
隆科多自己都没想到自己能如此畅行无阻的突破武穴,进逼九江。
不过,既然已经进去了,那他自然也不会客气。
这半年以来,隆科多除了在武昌练兵扩军以外,同样也在打造清军的水师舰队。
虽然总体上还是比不了明军的福建水师,两湖地方倒是有上等橡木,但这木材阴干也需要时间。不阴干至少一两年,隆科多自己都不敢让船下水试航。
既没有大船,那就只能推进铸炮了。
隆科多几乎是征集了能找到的全部工匠,让他们星夜不停的量产铸炮。
而且,除了增加铸炮,清军也非是一成不变。
先前吴国印发现的那颗明军哑弹,不仅让清军发现了药弹的“秘密”,并推敲捣鼓出了类似的大清版手榴弹。
同样,大清版本的火炮开弹也跟着问世了。
或者说,那种用人力投掷的手榴弹型开弹,反而才是副产品,且还是被明军炸过多次后,启发得来的副产品。
隆科多手下又不缺工匠,重赏之下,又有几乎完整的开弹作为参考。
要想复制出来,简直不要太容易。
无非加个木质底座、木质火药引信,有何难度?
可以说,而今的清军长江水师,在战力上早已是今非昔比。
真要跟明军长江水师碰上了,不一定是个什么结果。
伪清也在进化。
“报!”
“大帅,两位军门,前面便是九江城了。”
隆科多挥挥手,说道:“知道了,下去吧!”
看着前方紧靠江岸,越发清晰的九江城,隆科多面无表情。
这座清廷曾经不甚重视,甚至只派了五百兵驻守,直至嘉庆白莲教闹过一场后才有所好转的长江重镇。
明军能拿下九江,也全靠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