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已拨之银可留待后用。”
朱怡炅思忖片刻,提笔朱批。
虽然工部说银子够用了,但原来拨下去的款项倒是无需收回,一是面子不好看,二反正也没多少钱。
朱皇帝再缺钱,也不至于这点政治作秀的银子都贪。
“陛下,该用膳了!”这时,随侍老太监进门躬身禀报。
据说这老太监二十年前的确是伺候过末代监国宁靖王朱术桂的,这样也说得通,要不然一个姑且算是化外之地的台弯,怎么会有太监在。
看了看时辰,还真是快到午时了。
该用午膳了。
古时其实很早就有一日三餐的概念,但由于官府朝廷的剥削,加上民穷等因素,百姓一般都是早下午两餐。
而清廷为了笼络民心,也搞什么一日两餐,说是节俭,但实际上,除了这两餐,人家还有什么点心、下午茶、夜宵各种名目,眼缭乱。
朱怡炅不搞这些虚头巴脑,一日三餐该吃就吃。
来至后宫,已经有宫女在布菜了。
朱怡炅不喜太监,这玩意儿实在太泯灭人性了。
这么多男人哪怕去参军也行啊!
而且这个时代卫生条件也不太行,阉割太监死亡率奇高,就算不死,也多有尿档的毛病,这也是为啥太监身上多带有香囊的原因(遮骚味)。
不过,宫女也有缺点,那就是宫女有生育能力,很容易发生各种问题,不是说跟皇帝攀扯关系,而是容易与宫外之人发生联系,侵蚀权力中枢。
目前刚开国,朱怡炅又是开国皇帝,问题不大,到了后面,肯定得出乱子。
“陛下!”
吴阿兰微微一笑,想要起身,身旁的那些宫女除了两个搀扶的,剩下全部躬身拜下行礼。
“免礼!”
朱怡炅一挥手,随即笑着走上前来,宠溺说道:“小心着些,朕不是说了,你如今有着身子,这些虚礼无需在意。”
说着,亲自将其搀回原位。
吴阿兰是三月末从杭州启程来南京的,算下来正好怀胎三月左右,在古人观念里,三月后这龙胎就算稳住了。
桌案上的菜品已经布完,多是福建地方的菜食,还有蚵仔煎这等有名家常小吃,别说清廷皇室了,便是寻常权贵之家,吃的似乎都比这奢侈。
但无所谓,朱怡炅是穿来的,没这等稀奇古怪的追求,好吃就行了,何必那么贵。
但这番作为,却被王礼等一众文武百官误解,一面高呼吾皇圣明,一面又学着朱皇帝一起,节衣缩食。
可以说,整个大明的奢靡之风,都得以遏制,哪怕只是浮于表。
当然,这种情况只能是开国之初,越往后,越难搞。
席间无话。
用过午膳,朱怡炅陪着吴阿兰在后园散了会步,便回了御书房。
奏本是永远也批不完的。。
翻开奏本,却是福建来的,还是福建巡抚邬思道上的奏。
“山民……”
朱怡炅开篇就看到这二字,随即仔细看过,不漏一个字。
看完,眉头却是皱的更紧,沉吟片刻,才对着门外呼喊:“来人!”
“陛下!”
“宣内阁首辅王礼来见朕!”
“是!”
没过多久,王礼匆匆来至皇宫。
“微臣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万岁!”王礼进门就拜。
“爱卿免礼。”朱怡炅说着递上一封奏本:“先看看吧!”
“是。”接过奏本,匆匆看完,王礼心中基本有数。
朱怡炅开口问道:“这闽浙的山民问题,有多久了?”
刚刚朱怡炅在等的时候,又陆续看了几封奏本,其中浙江巡抚王远同样也上奏了关于浙南山民的问题。
王礼拱手:“回禀陛下,这闽浙山民之问题,在大明立国之时便已有之,邬大人所奏怕是不好解决啊!”
这里说的大明,很明显是指老朱的大明国。
这非要邬思道和王远两位封疆大吏来奏禀的事很简单,就是闽浙两地的山民不服王化,全都窝在山沟沟里。
按理说,如今大明这边搞起了摊丁入亩、废除贱籍等新政改革,老百姓的日子是比从前要好的多的,但那些山民还是不愿意落户。
这仔细一琢磨,其实很好理解,这些山里的山民,除了少数是那些畲人(少民)外,多数都是客家人,福建是从广东迁来的,浙江是从福建迁来的。
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求生,抵抗官府的盘剥,这些山民要在山沟沟里面对恶劣的环境,自己开垦,生活清苦。
可对比寻常百姓,却要安定的多,加上山民大多集体抱团,便是地方官府也难以进去征税搞盘剥。
而这些客家山民初期还好,勤劳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