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4章 弊政(1 / 1)

视频继续播放。

【明朝伊始,朱元璋实行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

鼓励开垦荒地,1370年并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对于垦荒者,由政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规定免税三年,所垦之地归垦荒者所有。

还采取强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

还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

除了民屯外,明初还有军屯和商屯。

军屯由卫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农具;军士屯守比例是:边地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内地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田。军粮基本上自给自足。

商屯是指商人在边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粮,省去了贩运费用,获利更丰。商屯的实行,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开发了边疆。

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苦,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以救济,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大型的租税蠲免。

明朝,朱元璋看到天幕上百姓们的生活慢慢走上正轨,脸上也都是平和安宁的神情心情稍安。

看来咱做得还是不错的,但是这次咱一定能做得更好!

又是一副新画面。

【兴建学校,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

科举取士,士人参与科举考试必须通过三场的考试,不过写法或偶或散,无定规。

对待国子学官的标准更高,除了关注国计民生,还要具备参政议政的素质。

重视兴修水利和赈济灾荒。在即位之初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须及时奏报,否则加以处罚。

到1395年,全国共开塘堰大约40987处,疏通河流大约4162道。

明朝,随着后世之人的留言一句句飘过去,殿上的各个官员心情越来越压抑,他们能感受到那来自高台之上的帝王的威压,浑身冷汗直流。

真是的,后世文官们做的孽为什么要让现在的我们承担啊?!

“好啊,你们真是好样的啊!朕还不知道朕精心挑选出来的‘有识之士’们竟然一个个都是软骨头啊!”

听到朱元璋的这声怒吼众人立刻就跪了下来,一句话都不敢说。

朱元璋也知道这不能完全怪他们,但是还是不由自主地迁怒了这些人,现在喊出来之后他觉得自己的心情平复了一些,冷声说道:“既然天幕上都已经指出这科举制度的弊端了,那朕希望你们能结合之前记录的东西重新制定一个合适的考试方法,筛选出真正的治国之才。”

秦朝,嬴政对于上面的规定不以为意,冷哼一声,“愚蠢!”

对于他来说就没有他不敢用的人才,其他的东西反而才是阻碍。

画面再度变换。

【禁止蒙古、色目人更易姓氏,限制回族内部通婚。

对天下老年人施以尊重,颁布诏书和法令,规定每地要善待老人,并让县官定期送去米面衣物进行慰问。

允许老人的一个儿子免于服役。

对于那些孝敬老人的人,朝廷不但给予精神表扬,还给予物质奖励,赏赐衣物,发放奖金。而且,这些孝子孝女年老时可以享受特殊待遇。

朱元璋时代古代社会福利最好的时期,养济院(免费养老院、免费公墓)、漏泽园(免费医院)统统出现了。

他还曾经试验过“保障房”政策,命令在南京试点,于郊外修筑公房,并安排无家可归者居住,是世界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

各朝各代的人对于后世之人的态度也很奇怪:在后世子孙眼里我们到底是什么形象啊?我们只是生活的年代久远了一点儿,又不是老古董,该有的东西还是都有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