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2章 洪武之治 上(1 / 1)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8年又回到了皇觉寺。

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

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

明朝,朱元璋看到后世之人对于自己的评价最初是很气愤的,尤其是他们那难以言说的态度更是令他恼怒不已,他自认为自己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后世之人对于自己怎么会是这样的态度,他觉得甚至连朱棣都比他受欢迎。

“可恶,咱有哪里不好?!”

底下的各个官员早就默默低下了头,一句话都不敢说。

又是一副新画面,看那混乱的场面大家就知道战争再次开始了。

【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铤而走险。

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并推韩山童为明王。接着,徐寿辉起于蕲州,李二、彭大、赵均用起于徐州,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

第二年正月十一日,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数万百姓起而响应,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

二月二十七日,起义军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

随后,郭子兴据濠州而坚守,号令彰明。

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他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所以朱元璋只能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

秦朝,嬴政看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他第一次正视起那些黔首的力量,他知道原本历史上秦朝二世而亡的结局其实也不都是胡亥的原因,那时的大秦早就已经千疮百孔了,只是被他镇压住了。

而他也只是着眼于更遥远的未来,自然就忽略了当下百姓的状况。想到这,嬴政心里嘲讽道看来后世称呼我暴君也不完全无辜啊!

画面再度变换。

【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

后来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朱元璋见此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

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

之后领兵与元军开战,大获全胜,占领了滁州。

1355年,朱元璋在领兵四处征战的时候,正赶上韩林儿在亳州称帝,随后他决定为韩林儿效力。

朱元璋不仅仅在带兵方面很有一套,而且会用人,军纪严明,深得人心。所以当时的很多豪杰,比如说李善长、常遇春,在听闻朱元璋的大名之后都纷纷投奔到他的名下。

在农民大起义的打击下,元朝统治很快就土崩瓦解,起义军控制了全国的大部分地区,但是元统治集团内部也矛盾重重,争权夺利,互相混战。

朱元璋野心勃勃,怎么可能守一方土地坐享清福?

所以从公元1356年起,朱元璋率军先后攻克集庆、镇江、常州、常熟、扬州等地,实施“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最终成为红巾军一支重要的抗元武装。

1361年,朱元璋趁机开始了兼并群雄的斗争。

放眼全国,当时的朱元璋有个实力强劲的对手一陈友谅,所以他制定了先陈后张的方针。

1360年,陈友谅进攻太平并且想要占领集庆,但是被朱元璋打败。

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决战于鄱阳湖,混战中,陈友谅战死,朱元障大获全胜。第二年,陈友谅的儿子将手中的权力双手奉上,朱元璋平定了西方。

1365年,朱元璋转而围攻苏州。两年后的九月份,张士诚被抓住,朱元璋成功占领了苏州城。

紧接着他又率兵南下,得到了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

1366年,朱元璋设计害死韩林儿,并且在第二年自封为洪武皇帝,建立明朝。

随着天幕的播放朱元璋似乎也回想起了当初打天下时的经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