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1章 永乐盛世 下(1 / 1)

画面再度变换,不过这次的风格要欢快得多了。

【1402年6月13日,燕王朱棣在诸王及文武群臣的簇拥下,于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改元永乐。

永乐初年先后复周、齐、代、岷诸王旧封,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

建文帝的三个弟弟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尚未就藩,将他们降为郡王并让朱允熥、朱允熞就藩。但当年就将二人召到燕京,废为庶人,禁锢于凤阳,只留朱允给朱标奉祀。

削齐王护卫及官属,不久废为庶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周、岷、代、辽诸王护卫。

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

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

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五年,五月建北京宫殿。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

至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后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明朝,朱元璋看到这上面的发展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事实证明老四做得的确很好,甚至比他预料的要好很多。

但是这样一来事情就有些麻烦了,他从一个乞丐变成皇帝,对于民心的作用他是再清楚不过了。现在天幕一现,如果朱标登位没有达到朱棣的成就那么民怨的反噬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

而且还有那个最重要的风调雨顺的奖励,如果朱棣不继位就不会生效,到时不仅百官大臣,普通百姓们都不会同意的。

想到这他就有些沉默了,朱标对他来说始终都是不同的,让他更换继承人肯定是不太愿意的,到底该如何解决呢?

另一时期早已登基的朱棣看着后世之人说的宦官干政的后果陷入了沉默,他建立东厂这类的机构是为了更好地掌控朝臣,可不想培养出可能反噬的“恶犬”。

看来还是要针对此想一些对策了。

秦朝,嬴政听着上面介绍的一些为政举措,心里有些满意,他发现这次有几种措施他稍微改进一下在大秦同样能起不小的作用。

唐朝,或许是两个人相似的登位经历,李世民对朱棣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感叹道:“这个朱棣的能力还是不错的,怪不得能开创了一个盛世。恐怕换成其他人继位还达不到这个成就呢!”

随后眼神暗了下去,心想既然如此那我的经历是不是也能被人理解?

又是一副新画面,带有很明显的战争风格。

【为了彻底解决元朝的残余势力,从公元1410年开始,朱棣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这次北伐,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蒙古本部的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

随后至1424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伐更是致使蒙古势力进一步削弱,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

1406年至1407年期间朱棣派兵攻打安南,最终安南独立,明封黎利为安南国王,从此朝贡不绝。

公元1411年三月,朝廷任命刘江为辽东总兵官,负责辽东防务。刘江是邳州宿迁人,本名刘荣,因替父参军故冒父名刘江,后来立功授广宁侯,才改用初名刘荣。

公元1416年十二月,于旅顺口、望海埚、左眼、右眼、西沙洲、三手山、山头等地修建烽台七座,派兵防守,以防倭寇。

公元1419年六月十五日在望海埚发生战争,此战总计杀死倭寇742名,生擒857名。刘江令用50辆大车载运俘虏,胜利地结束了望海埚战斗。

明朝,朱元璋早就知道这个老四性格和他很像,脾气暴躁,杀戮心过重,是一个很适合征战四方的大将军。

但是他希望下一代皇帝能够宽仁治国,本来朱标是很适合的,可是他没想到会出了意外,所以才选择性情更加仁厚的孙子。

没想到皇位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回到了老四身上,更加没想到的是他做得还很好,治国开疆两不误,竟然能达到“封狼居胥”的成就。

而无论哪个时期的朱棣现在都很兴奋。那可是“封狼居胥”啊,是多少武将毕生追求的梦想,现在竟然被未来的他实现了,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其他朝代的帝王也大多被这个明成祖吓到了,虽然他们也有开疆拓土的功绩,但是他们更多的还是任用武将,很少会御驾亲征,从来没想过一个皇帝竟然会有那么高的统帅才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