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栀璃鸢年>玄幻魔法>至尊曲> 第395章 斗孤道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95章 斗孤道(2 / 3)

,“大不”是太上老君的经典句式,所以他在这段话里才专门提出一个“大”字来与“道”并列。

他的寂寥孤寂和踽踽独行,都是来自这里。

就算是没有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只要是同类,也必定是在这条路上。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则让人想到太上老君是如飞龙一般的人物,他的思想太深邃了。

太上老君这样的人,的确像一条龙一样盘旋在九天云雾之中,首尾不知何处,世人见到的不过一鳞半爪。

他是论道者、得道者,也是道在人的一种象征。

这种人的宿命又是怎样的呢?故南华真人说到这样的人交朋友的条件,一个是“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一个是“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穷终”,然后才能“相与为友”。

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真龙之主”,世间却又有几个呢?

而即使遇到了做了朋友,也不过是无相与、无相为的没有交往一样,一个“相视而笑,莫逆于心”也就够了,哪里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不过是真人之交虚如风。

说白了,抵达了这个境界的人,是不需要朋友的。

还在路上的同道,则是“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这么看来,无论在大道还是在世俗,孤独,都是这类人的宿命。

王侯所以自称“孤”和“寡人”,命理中的华盖星所以既是僧道星又是孤寡星。

太上老君虽然将天地万物最深处的那个物字之曰道、名之曰大,其实核心还是在那个“独”字,是这个独贯通了前后所有的一切。

那整段话,也明显氤氲着一种孤绝之气。

而寂寞、孤独之谓,回到它们的本义,寂寞本是描述道境的,寂寞是寂和寞,寂即寂静,寞即旷远。

孤独本是描述道体的,正如太上老君所说的“独立不改”。

孤独的人多,悟道的人少,那是因为孤独得还不够,孤独得还太浅。

当人与孤独完全融为一体时,便是得道之时,所有对孤独的不适和排斥,都是因为和孤独还隔着一层、还有对峙。

与孤独对峙的一方,往往是自我的欲望涌动和对外境的虚妄驰求,能够站在这些悖道之事的反面,本身就已能说明孤独的真相和意义了。

独是道体的状态,孤独正是通往道的路和入道的法门。

那个有道根的人都有的气质,也正是孤独。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时代每个人都会觉得孤独,是否都是有道根呢?

须知孤独有先天和后天,先天即本性孤独,后天即境遇造成的孤独,先天的孤独才是道根,后天的孤独则是道机入道的枢机,是可以藉此入道的机缘。

又有人会说,人有内向有外向,内向的人更容易孤独,外向的人更喜欢热闹,说孤独是道根,这不是把外向的人一棒子全都打死了吗?

也须知孤独关乎的是心性,是内心的状态和感受,而不在外在表现上。

就像有些内向的人并不喜欢和愿意安于孤独,有些外向的人看上去很活泼开朗,做人做事都很亲切得体,但你就是能感觉到一种疏离感。

孤独确实是内向的,但所谓内向,是以内为向,不在性格之类。

有智慧或智慧潜质的人,一般都有着这样一种内向性,这样一种疏离感。

佛家讲内求,这内求其实正是一种回到孤独状态的方式,由自己的孤而通达天地的独。

总结起来,更准确地说,既有着这种孤独之性,又能够安住于这种孤独中,才是真正的道根。

对于悟道和修道,很多人都觉得玄之又玄、不可捉摸,孤独则正是那个最简单、最朴素的入口。

孤独之性其实每个人都是有的,差别只在显现得多少、开发得深浅。

孤独感与觉性同在,就像人们往往在孤独的时候,才最能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观察自己、他人和世间,才能对种种的虚妄和不可靠有最真切的感受,这正是来自与道体的相契。

如前面所说,虽然这时人们生起的感受也许并不是好的,往往伴随着惶恐、哀伤、失望等情绪,这也并不是孤独有什么问题,而只是孤独得还不够深、不够透,潜意识里还有潜藏的不甘、欲求等成分。

在不断接受中走下去就是了。有些人则是天生喜欢和享受孤独的,这种人往往也都是上根。

用心感受和呵护住这点孤独感,便是修道。

人生中种种因为环境和遭遇带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