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栀璃鸢年>历史军事>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40章 敦煌古往出神将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0章 敦煌古往出神将(2 / 3)

同为武将,在他看来这张议潮几乎已经做到了最好:

“一人平西域尚被言仅有盛唐十分之一?”

“那盛唐莫非能一言灭国乎?”

众人四顾摇头,也觉得光幕多半是说顺嘴了。

这张议潮其实也就靠一偏师,但能打的四方夷服,凿穿河西,领千里之土重归中国,如何算不上厉害?

刘备亦摇头,随口道:

“不知汉唐两盛世,孰弱孰强。”

话音刚落便看到文武们目光灼灼的望过来,赶忙改口:

“想来应是不及强汉。”

庞统点评起来就毫不客气了:

“这唐虽然有强悍武功,然不能杀的胡人丧胆!”

“无论前汉还是今朝,百姓如何受过胡人如此折辱?”

众人不由得暗自点头,还是我大汉更胜一筹呀。

至于五胡乱华什么的,那时候汉都被篡多少年了?

【大唐好诗风,诗词见证了盛唐的崛起,同样也见证了晚唐的衰落。

安史之乱的前一年,杜甫就已经嗅到了这个帝国腐烂的味道,怒骂: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张议潮起兵前,晚唐的暮味更重,当时许浑也感叹: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而张议潮的起事让河西百姓见到了归唐的曙光。

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敦煌遗书记载了河西人的称赞:

“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

凉州收复河西打通之后,归唐的遗民张乔也挥笔写诗题下了自己复杂感受: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张议潮死后三年,王仙芝、黄巢接连起义。

韦庄同样用诗文描绘了自己见到的末路大唐:

“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稚女皆生弃……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张议潮并没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他只是晚唐如流星一般的一抹亮色,是历史赐予大唐巨人最后的体面。】

“敦煌遗书……如何竟在法国?”

孔明身体微微前倾,疑惑不解。

他可是记得在介绍那国宝白罴时,第一个下黑手的可就是法国。

武将们素来对这些没有半点好感,张飞不屑猜测:

“说不准也如那棒子一般,劫了咱们的东西,拿来充当自己的。”

“只恨那后世王朝武备松懈,竟被这法獠所趁!”

孔明摇头只能将这些疑惑暂时压下,心中倒是对那无君之朝建立之前的历史好奇了起来。

“山雨欲来风满楼…说得真好。”庞统则是默默品味诗词。

只觉得被光幕单独摘出来的都有其独到之处。

这被法獠抢过去的诗词虽然辞藻不华丽,但胜在感情真挚。

“这河西民心可用啊,多壮烈之遗民。”

公安县偏厅里对于唐人的诗词都慢慢揣摩,只觉得这唐朝的文治似乎也颇有建树。

而唐灭之景,众人也只是叹息。

董卓之祸也不过二十年,百年洛阳付之一炬,当初之祸,竟也如此一般。

……

或许是因为之前早有心理准备,李世民只是一脚踢飞了旁边的一个登子。

“安史之乱?!危殆至此?”

李世民颓然,这感觉就像是知道有一场兵败在等着自己。

但既不知敌将是谁,亦不知如何败的,满满的都是无力感。

“十万之军尽丧,生者也成了白发军。”

房玄龄与杜如晦同样也注意到了另一个新奇字眼。

“王仙芝与黄巢……起义?”

房玄龄迟钝了一下:“这不是……百姓叛乱乎?”

在两位重臣看来,起义就是起义兵义军的意思,但……

“那吐蕃为张议潮所扫清。”杜如晦一字一句道:

“而张议潮归长安后,也未有领兵记录,可见当时晚唐或已无外患。”

“故王仙芝与黄巢其人,是起义兵……反唐?”

长孙无忌吓了一跳,很想反驳点什么,于是先飞快了扫了一眼陛下的脸色。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