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撞击天体的鱼骨状核心框架上伸出成百上千触手一样的高强度固定索狠狠钻进从行星环捕获到的天体内部,最终形成个头更加巨大的钢骨天体。
陈非要的是质量在撞击时形成的巨大动能,并不挑剔捕获到的是冰块,还是岩石,都没有任何区别。
当陈非完成第161枚撞击天体的组装时,一道又一道纤细且极淡,几乎微不可察的光束划过宇宙虚空,从恒星方向直射星系外侧。
“‘菜鸟’,星光炮开始发射了!”
s级异能者注意到了来自于恒星方向的异常光束,布置在第六行星附近的探测卫星捕捉到了它们的出现。
进入预定位置并且完全展开的星光炮将引聚到的能量化作高能光束,瞄准即将抵达第十一行星公转轨道附近的“撒加利”文明太空舰队展开打击,发射的光束将于六个多小时后抵达对方所在的推演位置,基本上是预判式射击。
如果按照当前确认的位置作为目标,实际偏差将不止千万公里,必然是是三不沾,白白浪费第一波攻击的优势先机。
“第一波攻击已经开始,我们要抓紧了。”
陈非看了一眼目力极尽之处的微弱光线,宇宙虚空并非纯净不染,当高密度能量光束瞬间气化掉一些宇宙漂浮物质时,处于不可视状态的定向弹道本身才会散逸出少量的可见光。
绝大多数的定向能量束往往都不是肉眼可见光的波段,所以人类的眼睛通常无法分辨。
动画片和科幻片的战斗场景中,各种颜色的光束纵横交错,这种情况只有在p值较大的大气层内才会出现,毕竟影视剧的画面需要特意标注提示弹道轨迹,将战斗的激烈程度呈现出来,否则按照现实情况,观众恐怕只能看个寂寞。
在更多的时候,只有发射点与照射点才能够看见足以能够亮瞎眼睛的超高亮度光斑,光看到都会对肉眼造成伤害。
随着时间的推移,星光炮群阵列中发射的高密度能量光束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将于48小时后达到数量峰值,两千多座星光炮将会一齐发射。
由于距离的缘故,数小时的时间差会让星光炮群的密集射击无法达到最佳的理想效果。
不过攻击的可持续性足以弥补这方面的天然误差。
第一批次的射击,大概需要至少十二小时,陈非和“亚特兰”才能够确认打击效果,然后重新修正校射。
十天后,引力弹弓的三千枚撞击天体布置就位,开始环绕第六行星获取加速度。
在恒星光的照射下,行星环附近的密集光点清晰可见,数百万亿吨的天体即将被引力弹弓发射出去。
“撒加利”太空舰队抵达第四行星安塔卢的预计时间已经堪堪过半。
赫塞曼·布朗带着陈非传送回了“亚特兰”,“叹息之墙”行动部队建立的生产线不仅备齐了大部分基础物质,甚至还生产出了一批零部件和成品。
口径10米的超口径太空磁轨炮成功组装出了21门,以及数百套并不十分完整的组件。
轻型隐身突击舰则完成了一艘,基础物质材料全部备齐,还有完成度91的半导体组件。
全长1000米的战斗母舰不仅需要更多的专业设备,还得有专门的建造场地,所以只凑齐了所需要的基本物质,好在是无人化作战,对于物质的需求量并不高,只需要保证基本结构强度就足够了。
与战斗母舰搭档的战术喷射机,虽然来不及量产,但是也基本上准备好了相应的半导体组件。
半导体工业一旦开工,最不怕的就是大规模量产,这本来就是半导体产业的优势所在,生产量越大,成本越低,效率越高。
只要各种生产物料到位,立刻就能够在短时间内生产出成千上万的成品,即使存在良品率的问题,可是数量堆积起来,那点儿瑕疵品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又耗费了十二天时间,超口径太空磁轨炮、轻型隐身突击舰和战斗母舰及战术喷射机终于量产并武装完毕,“空间烙印”内和“叹息之墙”所携带的弹药储备,从堆积如山到几乎被用去了七八成,尤其是晶能块和元素湮灭弹,几乎被消耗殆尽。
这场御敌于亿万里之外的防御作战如果未能达到战略与战术的预期,只要存留下两艘以上的生物太空母舰,安塔卢行星地表的城市“亚特兰”与“叹息之墙”行动部队将在劫难逃。
符合陈非预期的是,在恒星系防御作战计划展开的43天中,不断有战报传来。
作战计划的第26天,星光炮的高密度能量光束接触到“撒加利”文明的生物太空母舰,猝不及防下的第一波集火打击,13艘生物太空母舰被超过1000道光束密集攒射,防护力场仅仅维持了不到十分钟就宣告破防,全长数公里的生物太空母舰被点燃,从头烧到尾,足足烧了4个小时,躯体分崩离析,包括寄生生物,无一幸免,全都变成了里焦外焦的实芯焦碳。
第27天,2200